稀土磁鐵出口暴跌75% 中國製造商陷困境

中共4月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後,一度中斷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的部分環節。業內人士指出,中國磁鐵製造商正遭受國內需求疲軟和出口中斷的雙重打擊。儘管美中已達成稀土貿易協議,但短期內損失很難扭轉。
全球多家車廠被迫停產
路透社報導,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實施後兩個月,稀土磁鐵出口暴跌75%,也造成全球多家汽車製造商被迫停產。
美中6月27日達成稀土交易協議後,中國官方稀土交易平台「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」警告稱,倉庫庫存不斷堆積,損失不會很快得到扭轉,出口限制對本地磁鐵製造商造成「危機」。
文件顯示,中國生產全球90%稀土磁鐵,並消耗其中大部分,11家上市磁鐵企業去年出口額占營收比率為18%到50%。
大宗商品訊息提供商阿格斯(Argus)的金屬定價主管Ellie Saklatvala表示,「他們的銷售現在受到雙重擠壓——出口中斷和國內需求疲軟,暫時失去重要客戶群,而且不確定何時才能重新獲得。」「很明顯,出口恢復正常可能需要比預期時間更長。」
磁鐵商客戶群體電動汽車大廠間的價格戰,引發車廠要求磁鐵商提供折扣。不具名人士稱,許多磁鐵產品的高度定製特性,使其難以在國內轉售,迫使磁鐵製造商在等待許可證期間將其儲存起來。
兩家稀土磁鐵生產商透露,預計今年營收將下降,其中一家坦言,「對出口產生巨大影響,儘管現在很難估計損失金額。」知情人士稱,4月和5月,中小型生產商減產約15%。
愛達荷州波伊西州立大學兼職教授亞伯拉罕(David Abraham)表示,出口許可證管理機構要求提供大量訊息,對產業來說是永久性變化,將增加生產商的延誤和成本。
中共強化對稀土產業控制
2015年中共取消稀土出口配額限制,改為出口許可證管理,但在生產環節仍採用配額制度。2024年稀土生產配額中,稀土開採和冶煉分離總量控制指標,較2023年配額增長5.88%和4.16%。相較之下,2023年稀土開採配額增速為21.43%,冶煉分離配額增速為20.72%,2024年配額增速顯著放緩。
2010年左右,中國稀土礦開採和加工企業一度多達數百家,後來中共嚴厲打擊稀土業,現在只剩下兩家國有巨頭:中國稀土集團和北方稀土集團,上述配額全部分給這兩個集團。下游磁鐵製造商,不像上游採礦和中游冶煉業那樣整合,有數十家企業,包括金力永磁稀土、寧波韻升等。
中共常用稀土作為反制美國的「殺手鐧」
稀土被廣泛用於高科技產業,涉及電子、新能源以及航空航太技術等領域,是影響經濟和國防工業關鍵材料,被視為重要戰略資源。據國際能源署(IEA)資料,在政府補貼和寬鬆環保政策下,中國控制著全球60%以上的稀土開採和92%精煉產能。
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,在2019到2022年間,美國約75%稀土自中國進口。在中美角力中,中共經常使用稀土作為反制美國籌碼。作為對美國4月對等關稅的報復,中共4月要求對7種稀土金屬和相關磁鐵材料的出口實施許可證制度。美中6月10日達成協議,中方承諾加快稀土出口,但卻一直拖延。中共6月27日表示,美中雙方確認實施日內瓦貿易談判共識的框架細節,中方將依法批准管制物項的出口申請。至此,為期兩個多月的稀土危機看起來暫時落下帷幕。
勵志協會(TIA)執行長賴榮偉認為,「現在世界各國都有心要擺脫(中共)紅色供應鏈,各國非常注意中共科技滲透,在整個產業,中共已經被卡脖子了。」他說,中共想要用稀土卡人家的脖子,進行報復。
新興舉措
美國與西方國家也已聯手開始發展本土稀土開採與精煉產業,盡快擺脫對中共稀土供應鏈的依賴。
中共取得稀土出口壟斷地位,主要是因為當局未計環境成本的價格優勢。資料顯示,稀土生產過程汙染嚴重,生產1噸稀土氧化物會產生2千噸尾礦渣、1千噸含重金屬的廢水和9,600~12,000立方米硫化物和氫氟酸;提煉1噸稀土氧化物金屬會產生放射性廢料2立方公尺。國際原子能資訊顯示,1立方公尺稀土放射性廢料處理的基本費用就達數萬美元。
因此,西方國家稀土加工受到嚴格法律限制,因而產生對中國的高度依賴。中共打稀土牌,對國際市場和稀土依賴程度較深的國家敲響警鐘。
中共海關最新數據顯示,5月中國稀土磁鐵總出貨量月減52.85%,全球各國均受衝擊,對德國(中國最大稀土磁鐵客戶)出貨量與去年相比下降55%,對韓國下降81%,對日本下降57%。◇